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经济>观察 > 杭州:发展“普惠式”农业 提升扶贫带动能力

杭州:发展“普惠式”农业 提升扶贫带动能力

  原标题:发展“普惠式”农业 提升扶贫带动能力

  杭州帮扶贵州岑巩县创新脱贫

龙田镇蛋鸡养殖基地

  夏日的贵州黔东南州山区,天气并不怎么炎热。采访车在盘山公路上疾驰,一边是郁郁葱葱的大山连绵不绝;另一边,奔腾的河水在峡谷间川流不息。与江南的温婉秀气不同,这里凸显的是逶迤磅礴之势。

  日前,“扶贫协作西部行”采访团一行来到黔东南州岑巩县,最强烈的感受是,杭州以项目帮扶、产业合作为抓手,大力引进和发展种桑养蚕、芳樟、西红花等“普惠式”农业,创新提升扶贫带动能力。

  “政府+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多链条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距离岑巩县城40分钟车程的龙田镇蛋鸡养殖产业异地扶贫基地是建德市率先在这里进行探索的扶贫项目。

  一走进养殖基地,只见数名工人在铺满鸡蛋的输送带上进行分拣、包装,全然不见蛋鸡的踪迹。“我们采用全自动化设备,投放饲料只需要按一下开关,通过办公区的监控就可以看到鸡舍的情况,产生的鸡粪发酵成有机肥,还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养鸡场负责人刘良军介绍道。

  挂职岑巩县委副书记的杭州建德市扶贫干部周友红告诉记者,龙田镇蛋鸡养殖产业采取“政府+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村委会)+贫困户”的模式,确保真正做到扶贫资金安全运行、扶贫产业久久发力、扶贫成效落到实处。

  目前,蛋鸡养殖项目的一期和二期工程均已投入运行,10万羽鸡苗日产蛋量约94300枚,平均每天可实现价值约5.42万元,带动10个村及贫困户蛋鸡养殖,覆盖贫困户1000户3800人。

  为了让贫困户优先分红,作为村支部书记的刘良军主动放弃了两年的分红机会。“等龙田蛋鸡养殖项目三、四期全部建成后,预计日产蛋量约36万枚,平均每天可实现价值约19.08万元,预计可覆盖贫困户3500户12600人。”刘良军满怀期待地说。

  打通人才、资金、市场等环节

  着力提升产业扶贫带动能力

  在建德市农业农村局的组织下,一支20人的蚕桑“辅导员”队伍已经招募完毕。今年8月,他们将来到岑巩县手把手指导这里的农户如何养蚕。

  “岑巩县生态环境良好,气候条件稳定,具备天然的农业基础优势,是国家级杂稻制种基地和烤烟生产大县,这样的气候条件完全可以尝试蚕桑养殖。”在建德市任职农业农村局土肥站站长诸葛曾常年从事蚕桑养殖工作,一身的本领在岑巩县得到第二次施展。

  在天星乡种桑养蚕产业基地,1900亩桑地初具规模,翠绿色的小桑树正在茁壮成长中。“6月中旬刚施过一道肥,8月初再施上一道,桑树差不多就能长成型了。”诸葛指着成片的桑树地说。另一边,位于天星乡集镇上的蚕种催青服务中心、小蚕供育中心、蚕茧收烘中心等建筑正在有条不紊地改造建设当中。

  借助建德市人才、资金、市场等优势,2018年来,建德市为岑巩县开展种桑养蚕专业技能知识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270余人,从建德市选派14名农技人才到岑巩县服务产业发展;落实产业扶持资金5300余万元、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近5700万元用于扶持产业发展;建立产品保护价收购渠道,与建德市14个街道、企业签订了农产品购销合作框架协议。

  引入高效益农业产业

  提升贫困群众“造血”能力

  岑巩县位于黔东南州东北部,土地资源、气候条件与建德相似。2018年8月,岑巩县羊桥乡祝坝村和蓑衣村联合成立西红花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建德市引进3700斤西红花种球。当年10月,西红花到了盛开的季节,花期持续一个月时间。当地农户通过采花、抽花丝、烘烤、包装,获得了42万元的纯利润。今年在扩大再生产后,预计可实现收益约100万元。

  这一模式也让祝坝村率先投入西红花种植的4户贫困户尝到了“甜头”。56岁的吴来成在合作社的指导下,种植了半亩西红花,收入约16000元。“过去我主要种植烤烟,1亩的收入最多也只有2000元。”吴来成高兴地告诉记者,半亩土地产出万元以上的经济效益,这在过去无法想象。

  西红花效益初见成效后,想投入种植的贫困户越来越多,为了扩大受众面,合作社将每户种植面积控制在3亩以内,让更多贫困户享受到西红花种植带来的经济效益,实现共同致富。同时,周友红还请来了建德市西红花种植的领头人——王根法兼任合作社社长,向岑巩县的农户传授种植技术。

  目前,以蛋鸡、蚕桑、西红花、芳樟等为代表的“普惠式”农业产业在岑巩县稳步实施。已发展蚕桑2570亩,芳樟2500亩,西红花37亩,正在建设占地500亩的果蔬乐园示范基地,共可带动11600余名贫困群众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帮助今年拟脱贫的7522名贫困群众实现产业全覆盖。

  (杭州日报见习记者 沈晓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