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经济>观察 > 中国城市竞争力(安徽省)第17次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安徽省)第17次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倪鹏飞研究组

组长:倪鹏飞  执笔:蔡书凯

近年来,安徽省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以大合肥建设为龙头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从综合经济发展来看,产业结构呈现积极变化,三次产业比例从2017年的9.5:49.0:41.5调整为2018年的8.8:46.1:45.1,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程度有所提升;需求结构方面,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反弹,近三年分别为11.7%、11.0%、11.8%;全年进出口总额62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6%。要素结构方面,科技创新对增长的贡献有所提升,全年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630亿元,增长达11.5%;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1%。总体来看,安徽目前处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开始转型的阶段,生态环境发展较好,社会治理成效显著。但由于省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比较明显,皖南、皖北城市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皖北城市整体竞争力落后于皖南城市;同时,隶属于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皖南城市普遍存在城市规模过小的问题,成为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制约因素。从城市层面来看,安徽省各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和宜商竞争力表现优于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其中,合肥与芜湖无论在经济发展、宜居环境还是可持续竞争力方面都在全国处于靠前水平,特别是合肥作为省会的发展优势不断强化;马鞍山市在宜居竞争力和宜商竞争力方面也表现凸出。未来安徽各城市应充分发挥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和合肥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

《中国城市竞争力(安徽省)第17次报告》


(一) 安徽省城市竞争力概况:合肥一骑绝尘

从综合经济竞争力来看,2019年在前100名的仅有合肥和芜湖两个城市,大多数城市在200位左右徘徊。合肥和芜湖是安徽省双核城市, 虽然在2010年之后,芜湖逐渐与合肥的差距拉大,但整体上还是呈紧跟步伐的状态,但经济总量的差距在不断拉大,2018年合肥市的GDP达7822.9亿元,芜湖却不到合肥的一半,仅为3278.53亿元。

从可持续竞争力来看,有4所城市进入全国前100位,分别为合肥、芜湖、黄山、安庆。合肥市是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市域内高校林立,在知识城市竞争力方面表现出色。

从宜居竞争力来看,有马鞍山、合肥、芜湖、蚌埠、黄山、铜陵、宣城等7座城市位居全国前100位,表现最好的马鞍山市位居第25位。整体上,安徽省各城市的宜居竞争力表现要优于综合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竞争力。

从宜商竞争力指数来看,合肥作为省会城市和国家现代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在当地要素和软硬件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位居全国第19位。芜湖表现也比较抢眼,位居第27位。马鞍山、蚌埠、安庆、铜陵、滁州和宣城也位居前100位。

(二)都市圈现状与条件:两大都市圈并存与重叠

安徽省主要城市横跨两大都市圈: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和合肥都市圈。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主要隶属于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同时也受到合肥都市圈的影响和辐射。安徽省各城市与长三角都市连绵区核心城市在经济竞争力方面有较大的差距,表现最好的芜湖市位居第58位,与上海、南京、杭州等长三角都市连绵区核心城市差距较大。

合肥都市圈的主要城市包括:合肥市、六安市、安庆市、蚌埠市、铜陵市、淮南市、宿州市等。合肥都市圈占安徽省国土面积的40.6%,人口的43.2%,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安徽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接近59%。毫无疑问,合肥市是合肥都市圈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城市,排名全国第30位;但合肥都市圈中除合肥外,其他城市的经济竞争力都较弱。

由于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影响和辐射的城市有较大的重叠,如马鞍山、芜湖等城市,虽然属于长三角都市连绵区,但和合肥都隶属安徽省。合肥和南京的直线距离才100多公里,合肥都市圈和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存在较大的竞争和冲突,由于安徽省地界的存在,马鞍山、芜湖等城市融入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存在行政管辖上的障碍,难以真正全方位得到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辐射”或者好处。

《中国城市竞争力(安徽省)第17次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安徽省)第17次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安徽省)第17次报告》


《中国城市竞争力(安徽省)第17次报告》

(三)都市圈的现象与规律:做强省会与融入东部

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的既定目标。长期以来安徽省城市发展水平低,而且缺少首位城市,或者首位城市不够强大,让安徽省在全国排名中处于劣势。所以安徽省有必要打造自己的首位城市,打造首位城市非合肥莫属。目前合肥都市圈更多的展现的是合肥对其他城市的虹吸效应,尚处在加强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阶段,再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的阶段。必须继续坚持以跨越发展、加速赶超为主基调,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以更快的速度扩大增量、做大总量。合肥将会强化对皖西地区、皖西南地区、皖西北地区的影响,强化合肥与这些地区的联系,特别是交通联系。促进安徽核心增长极的形成,全面提升全省的区域竞争力。马鞍山、滁州、宣城、芜湖将会强化东向发展战略,力争早日更深度的融入长三角都市连绵区。

(四)都市圈的问题与劣势:两大都市圈的竞争与冲突

滁州、马鞍山、芜湖、宣城等隶属于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城市,其综合发展质量明显优于合肥都市圈各城市,发展比较均衡。但长三角主要中心城市的联系强度有待加强,中心城市的贡献度也不高。同时,安徽省的几座城市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在总体发展质量存在较大的断层,同时,由于跨省都市圈带来的行政机制不畅导致的同城化建设比较滞后。

合肥都市圈由于是围绕省会城市合肥而形成的都市圈,在同城化机制建设方面比较突出,促进了合肥都市圈的发展,但由于都市圈除合肥市以外,其他城市的经济体量都较小,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呈现出合肥市“一城独大”的现象。

《中国城市竞争力(安徽省)第17次报告》

(五)都市圈的趋势与展望:两大都市圈的协调与融合

长三角都市连绵区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竞争力差距都较大,未来将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主要城市的加强融入与对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都市圈的分工合作,深化重点领域合作,聚集重点合作项目和平台,精准发力,通过有效发挥各城市比较优势,促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提升在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合肥将会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潮流,继续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省会城市首位度,进而发挥合肥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对都市圈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短期内将会继续放大虹吸效应;长期来看将进一步提升合肥的带动力和承载力,强化对都市圈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