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长三角 > 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对话安徽省宣城市委书记孔晓宏

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对话安徽省宣城市委书记孔晓宏

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对话安徽省宣城市委书记孔晓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此背景下,被安徽省委赋予“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总定位的宣城市,提出了砥砺奋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篇章的目标。站在第二个百年征程的新起点上,宣城市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日前,中国城市报总编辑杜英姿对话安徽省宣城市委书记孔晓宏,了解宣城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建设中的构思与布局。


杜英姿: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城市篇章的过程中,宣城市该如何把握未来5年开局起步的关键期?


孔晓宏:我们将认真对标对表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增强“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感,锚定发展不放松,进一步完善宣城现代化发展的思路举措,更加鲜明树立实干实绩、奋勇争先工作导向和评价体系,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劲头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宣城篇章。


具体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加速向东发展,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机遇,主动靠上去、积极融进去,加快推进以苏皖合作示范区为先导的“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努力把“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变为“中心崛起”的发展胜势;二是加速向高攀登,重点围绕我市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2+8”特色产业集群,全力招引百亿元级投资,培育百亿元级企业,打造千亿元级产业、千亿元级园区,推动制造业整体迈向中高端;三是加速向绿而行,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充分用好宣城这一最大优势、最亮品牌,全力推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产业变绿、绿变产业,让绿色成为宣城发展的最美底色;四是加速向富进军,围绕共同富裕目标,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深入实施“暖民心”十大行动,为民办实事,为企优环境,努力让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盈。


杜英姿:塑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宣城样板,离不开产业体系的支撑。请问宣城市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有哪些成就?


孔晓宏: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聚焦“2+8”产业集群,聚力做强优势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巩固发展。之后,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杜英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关键所在。宣城市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方面有哪些举措?


孔晓宏:宣城市依托优质粮油、畜禽、林特、茶叶、中药材、水产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特)”建设,加快建设长三角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截至2021年底,宣城全市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数量达90个,国家级19个,分别较2012年增加了52个和16个。全市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增强,粮食总产量从2012年的116.3万吨增长至2021年的128.7万吨,增长10.7%。我们还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从2012年的43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914亿元,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由2012年的239家发展为2021年的332家,其中亿元以上级别企业98家。


乡村产业发展需要多元化投入,宣城市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从2012年的330家发展至2021年的485家;建成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园区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打造安徽名牌农产品65个,省级著名商标135个,中国驰名商标8件;培育“三品一标”等认证产品总数544个。


杜英姿: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宣城市如何结合自身特长与优势,加快推进工业现代化?


孔晓宏:宣城市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实现了“集聚发展进一步提高、结构优化进一步提升”的良好局面,产业体量进一步壮大。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年间年均增长10.3%;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933户,居全省第4位,较2012年增加1074户;目前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3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


2021年,宣城市汽车零部件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24.2%,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40.9%,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连续6年滚动实施“千企升级”和“双百”工程,积极推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2+8”特色产业建链、补链、强链、扩链,加快推进宣城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全市现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21家、高新技术企业518家;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48.1%和56.1%,分别居全省第4位、第3位。


此外,宣城市坚持走专精特新和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之路,大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梯队。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家,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2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家,其中重点“小巨人”企业4家。在入选国家绿色制造名单的62个企业、园区、产品中,绿色工业园区数量居全省第1位。


宣城市还着力加快数字赋能赋智,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累计达85家,创成省级智能工厂12个、省级数字化车间75个。其中,司尔特、中鼎密封件等5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化类试点示范。


杜英姿:近年来,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来越大。在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方面,宣城市获得哪些成绩?


孔晓宏:宣城市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建设,全市建成省级服务业集聚区10家、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1家;限额以上商贸单位由2012年327家增加到2021年760家,年均增长9.8%。同时,宣城市电子商务产业迅猛发展,绩溪县、广德市、泾县、宁国市先后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杜英姿:下一步,宣城市将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到2025年,宣城将会出现哪些变化?


孔晓宏: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打造集聚发展的现代产业新高地”目标,推深做实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以升级抢占先机,以创新换取动能,以转型打开局面,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推动形成以“2+8”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集群,构建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打造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到2025年,在加快农业特色转型方面,宣城市力争农业劳动生产率达5.6万元/人、农业亩均产出率超1.1万元/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5%,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5%,农民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速保持基本同步。在加快制造业跨越转型方面,力争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在35%以上,年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培育新能源、汽车零部件2个千亿元级核心产业,打造宣城经开区、广德经开区、宁国经开区3个千亿元级园区,新增百亿元级企业2家以上、百亿元级投资项目2个以上。在加快对外贸易和服务业提质转型方面,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5%,新增省级现代服务业30强企业2家以上,在全省服务业体系中的地位逐年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