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长三角 > 共同绣出上海的蓬勃春天

共同绣出上海的蓬勃春天

3月21日,上海下起了小雨。一早,家住莘庄地铁北广场附近的闵行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吴娟,就来到所在小区的核酸检测点上,和其他志愿者们一起,摆放好桌椅、雨具和排队标志,并提示业主做好准备,8:30准时开始采样。

当发现医务人员一边要撕开棉签准备,一边还要操作回收,一时速度上不来,她就建议有个人专门来当助手,还主动坐到中间位置,同时帮助左右两边的检测人员,三人同时操作,加上五六个社区志愿者共同维护秩序,只用了不到3个小时,就顺利完成了这个小区1500多位居民当天的核酸样本采集。 

1

吴娟(中)在协助社区核酸采样

而在几公里之外的上海康城,这个位于松江区和闵行区交界处有着近4万居民的最大小区,4个居委会加上数十名志愿者,每一次的核酸检测,都是一次大的考验。 

2

康城小区居民冒雨排队参加核酸筛查

这是最近几天,上海核酸筛查的普通瞬间,而在全市像康城这样的小区,和小吴这样的志愿者何止千千万万。

核酸筛查背后的故事

对于市民来说,核酸检测只需两步:登记采样、查询结果。事实上,这背后还凝聚了PCR实验室检验人员的大量工作。一份核酸报告的诞生要经历采样、标本转运、标本签收、核酸提取、核酸转移、核酸扩增、结果审核……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来支撑、配合。3月21日上午10:00举行的第129场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介绍,为了尽快发现潜在的传播风险,上海全市采用切块式、网格化推进的方法,扩大筛查覆盖面,尽快阻断病毒传播。

继3月16-17日开展重点区域核酸筛查后,上海对全市各个街镇进行风险评估分级,对不同风险级别的街镇采取差别化处置手势,实行分区分类筛查管控。在18-20日三天里,先后开展了部分重点区域的核酸筛查,同时对非重点区域的人员开展了一次核酸筛查,累计筛查3000多万人次。这样的工作量,不仅仅是对组织者和全体市民的检验,也是对核酸检测能力的严峻考验。上海从单日3万份开始,检测能力一路抢跑,一天天刷新这个超大城市的新速度。

对于上海市民来说,3月11日是漫长的一天: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继续增加;本土确诊病例溯源结果公布;中小学调整为线上教学;上半年中小学教资考试、全国英语等级考试笔试推迟……

也是在同一天,上海宝藤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藤医学)迎来了春节以来核酸检测的最大峰值。排队候检的长队从楼下开始蜿蜒,绕园区排了两圈后,又到了罗山路上,公司周围200米内交通严重拥堵。其官微不得不在第二天发布通知,建议核酸检测人群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前来,在罗山路和金科路的地铁站出站后步行至园区检测。

早在3月4日,上海曾在疫情防控发布会上公布当时全市共有164家核酸检测机构,每日最大检测能力为单人单管102.8万份。3月8日,全市酸检测机构的数量变成了201家。到了3月17日,仅宝藤医学一家的核酸检测能力就可能达到单人单管每日30万份……

据邬惊雷主任介绍,至3月21日,全市每日最大核酸检测能力达到单人单管192万份以上。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也是一次与病毒的抢跑,跑在前面,就会让城市早启动一刻,也就能让市民早解放一刻,刻不容缓,分秒必争。

数据在看不见的时空加速

不仅仅检测在赛跑,数据也在看不见的时空快速运算、穿梭,提升着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和能力。

此次疫情以来,“随申码”使用量持续升高。据统计,“随申码”亮码次数单日访问量持续创新高,已经超3536.8万,近7日“随申码”访问量比2月同期增长92.7%,市大数据中心全面提升“随申码”整体运行性能,保障广大市民的正常使用。同时积极拓展“随申码”场所服务,同时为重点场所管理单位提供安全、便捷的人员信息登记服务,帮助场所管理单位加强人员进出入管理和精准追溯,也比手动信息登记更加保护市民的个人隐私。截止到3月18日,全市累计9.8万家企业申请“随申码•场所”18.8万个,“随申码•场所”累计扫码超过1亿次。

不仅仅是承担核酸检测云服务,全市“一网通办”持续提供“不见面”办事服务,“一网通办”平台目前共提供3466项服务事项,其中3025项可以全程网办,目前实际全程网办比率为68.3%。在此基础上,大数据还需要响应市民实际需求,打造创新服务应用。仅3月12日-18日一周时间,上海各区收到市民申请近24万件,已开具证明20多万件,其余正在加紧审核办理中。同时,依托“一网通办”市民主页,向符合条件的市民主动推送了5万份免申即享的证明。

疫情之下,倡导居家办公和云服务,促进了线上功能的强大,更加速了大数据和云功能的扩容。不是特别强大的心脏,根本支撑不了庞大的身躯,不是长期建设和成熟运行的强大后台,也根本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数据和互动。

据市卫健委介绍,目前上海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工作严格按照“四早”“四集中”的原则,把病人集中收治到定点医院,统筹各方力量,集中专家和医疗设备,对病人进行分类救治,中西医并重、综合施治,努力做到“一人一策”,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在整个医疗救治过程中,特别强调后备医疗资源的储备和调度,都是通过大数据,提前得出精准的分析,并且就近就便配置出最有针对性的预案:

如,在硬件资源上,全市在疫情初期就做好了定点医院床位的扩增工作,可根据病例收治的速度动态调整院内的床位资源。同时,储备一批救治床位和后备定点医院(院区),不足部分再从全市范围统一调度。

在救治队伍上,备选了专业医护人员作为预备队伍,可随时支援定点医院。组建了市级医院重症团队,一旦出现重症、危重病例,立即入驻定点医院,采取“组团包干”形式,集中力量救治重症患者。有定量也有变量,多重考虑才能充分应对多种形态下的复杂局面。

本轮疫情发现了较多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已经通过调集市级医院救治队伍、增配医疗设施设备,进一步提升了公卫中心的收治能力。同时,上海已经启动了应急预案,对选定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按照定点医院设置要求,进行规范化改造,规范流程,符合传染病救治相关要求,随时能启动收治患者。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把生命放在首位,精准地准备和应对,这是负责任的态度和担当。

志愿者的故事是带着温度的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志愿者成为上海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也是这个超大城市战疫行动中最有温度的一个群体,他们身上生动体现着这个城市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精神气质。

截至3月20日,全市各级文明办和志愿服务组织依托“上海志愿者网”共发布1946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上岗志愿者4.69万人,累计服务52.2万小时,人均服务11.13小时。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畏病毒风险,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全市筑牢疫情防控坚实屏障作出了重要贡献。有的志愿者白天连续工作八九个小时,一顿饭也没顾上吃;有的志愿者外面穿防护服,里面穿尿不湿,只为了节省时间和防护物资。

各区、街镇和社区志愿者召之即来、来之即战,很多还是主动找上门来的,他们为这个城市早日重启,甘当“螺丝钉”和“绣花针”。

在七宝镇开展的“愿检尽检“的核酸检测服务中,附近蓝十字脑科医院、华尔康口腔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连夜集结2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集中核酸检测。

随着11日晚微信群里发出支援一线的招呼,不到1小时,100余人组成的核酸检测采样支援队就集结完毕。

核对、采样、消毒……遵循核酸采样的标准化流程,他们一千次、一万次地重复,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汗水湿透衣服、头发。面对着孩子和老人,他们都是俯身低下腰,有的就是半蹲半跪着完成采样。

在卸下一身“装备”后,汗水浸透了两三层衣衫,皮肤和双手被泡得肿胀发白,留下两道深深勒痕的脸颊,被勒红甚至磨破皮的耳朵,高温湿热,捂出一片片红疹的脖颈……有些人还出现了轻微中暑,头晕头痛、腰酸腿麻。

在宝山区张庙街道,核酸检测工作有条不紊,秘诀就在于街道推广的“浦相兵工作法”。浦相兵是张庙街道的一名普通社区志愿者,他在社区里建了一份“信息档案”,并按房号顺序依次给所有人建好核酸检测码,再截屏存放好,通过“大白”提前十分钟通知居民集合,再按房号顺序点名、排队,传达需要配合事项。按照这套“工作法”走下来,核酸检测效率大大提升。

还有一群特殊的“藏蓝”色系志愿者,他们不仅是城市治安的守护神,还在出警之后变身“大白”,秒变志愿者,不分白天黑夜,冲锋在战疫一线。

3月15日凌晨5时,浦东塘桥派出所的民警老崔,刚结束前一天的值班工作,得知所里马上要安排警力支援防疫,主动请缨参加。万祥派出所也增派警力,一边维持核酸采样现场秩序,一边派专人为医护人员带路。

由于网格化扩筛,筛查人员增多,时间紧、任务重,全市各级交警部门连续配合防疫部门,承担了部分样本集中转运工作。交警支队民警把“警察蓝”化身为“防疫白”,驾驶警车辗转于取样点和医院之间,搭建起快速安全的样本转运通道。

3月16日上午7时,增援的浦东交警支队一大队的当班民警,早早就来到样本转运点,迅速将样本装上警车,第一时间送往东方医院检测中心。为了确保样本转运的安全,他们按照防疫的要求,认真做好自身的防护,每次出车后还要对车辆进行全面消杀,确保万无一失。 

3

藏蓝色警服变身“大白”

从早上7点开始,他们几乎是一刻不停,加班加急地将样本送往医院,一天下来共完成10批次约6万剂采样护送任务,让核酸检测从采集、转运到检测和出结果,实现了全过程的无缝衔接,助力核酸检测不断跑出新速度、快速度。

从初春时的最高温度29℃到只有不到8℃,过山车一般的气温,让上海在一周时间里经历了由春入夏,再由夏入冬的季节切换模式,考验的不仅仅是温度的魔幻切变,更是志愿者们的坚守、等待、奔跑和拼抢。

防控发展两手抓两不误

疫情防控不松懈,政务服务不间断。3月16日起,松江区政务服务办在进一步强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将原有的“代办帮办”服务点前置,设立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门外,以尽量避免线下人员聚集,减少市民办事排队等待时间。

美国籍的犹大·艾萨克·阿米多成了“代办帮办”服务启动当天的受益者。在区行政服务中心入口,他焦急地向工作人员表示,想查询他在网上申请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延期事项”进度。此外,他的签证快要到期了,也需要尽快延续。在核实身份信息后,代办帮办人员迅速前往区科委窗口查询,随即反馈最新进度,介绍线上查询进度流程和咨询电话。据了解,仅开启当天,“帮办代办”服务点受理并帮助市民办结的事项就达15件。下一步,松江区政务服务办将持续在“点位前移、服务前置、人员前问、帮代前嵌”上守好前端、服务在前,努力做好疫情之下民生领域高频事项代办帮办服务。 

4

犹大·艾萨克·阿米在向工作人员咨询办事进度

疫情之下,企业往往面临着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的双重压力。如何打赢疫情防控和企业发展“两场硬仗”?如何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实现“两手抓、两手硬、两手赢”?松江通过加强对企业防控和生产两个层面的指导,助力企业两手抓两不误。

在上海回天新材料有限公司,企业一边严密做好疫情防控,一边开足马力生产,全力冲刺一季度开门红。 

5

企业员工在全力生产

“当前,我们重点从两方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一方面做好入门的管理,严格‘三必查’;另一方面做好厂区内的管控。”回天新材首席执行官王争业介绍,厂区不仅严格查验外来人员的“两码一报告”,对于外出后回厂区的公司内部人员,也照样严格执行。进入厂区内部,公司要求员工戴好口罩,做好日常消杀工作。由于厂区内设有职工宿舍,大部分工人在厂区内生活,有效减少了人员进出。去年底,回天公司上马了一条全自动新产线,使得产能提高了50%,满足了企业日益增长的订单生产需求。

疫情之下,看到企业生产设备开足马力全力生产,一条条流水线依然快速运转,我们仿佛触摸到城市的一条条血脉正在向前奔涌。

处处体现市民对城市的热爱与深情

几轮小区封闭筛查和持续抗疫过程中,考验最多的还是这个超大城市的生活供应和抗疫物资保障能力。

徐宁是上海名仁置业的一名房地产行业经纪人,受疫情影响,公司全员放假,他和住在附近的同事一起,组织了一个互助买菜微信群,第一时间搜集小区周边生活物资信息,给业主邻里提供方便、接驳转运。疫情期间,像这样的互助行动,在上海比比皆是,体现出新市民对于这座城市的热爱与深情。

“58元的套餐不错啊,又是鱼和肉,还有大鸡腿”,“良心价格”“工作到位”。在马桥镇多个物资配送群里,居民们交流着马桥镇最新推出的“网购平台”。

这个“网购平台”的推出,得益于马桥镇通过“快团团”小程序加急上线的“古藤马桥电商平台”,从镇级层面积极协调企业商户保证供货,打通市民与商户间的供需堵点,帮助因疫情闭环管理在家的居民吃上新鲜菜肴。

 6

上海新闻晨报、闵行区融媒体中心携手拼多多“多多买菜”捐赠的蔬菜运抵社区。

据了解,平台上线首日订单量达到1123单,商品总数达1450件。小程序目前提供20种套餐,价格从12元-118元不等,涵盖日常所需的柴米油盐,当日16点截单,次日配送至社区门口货架,闭环管理楼栋则由志愿者配送上门。

从全市各个街镇发布的消息看到,各级纷纷推出各类平台和周边资源,背靠线上各生鲜商储,依托线下社区村居,衔接居民互助接驳转运,一日三餐所需基本不出小区大门,个别环节出现错拿、少配或者品质差异,都通过微信群及时查找和调剂,第一时间回应和解决,保障居民封闭不短生活物资。

同时,市文联和一些文艺团体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统筹指导下,发起“艺起前行”线上文化活动,加大线上文化活动和优质文艺内容供给,助力市民居家学习娱乐和身心放松。

截至目前,定档推出110项活动,包括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云演出82项、演艺大世界在线活动4项、文博云展览11项、文艺协会和新文艺群体活动13项,还通过市民美育云客厅推出云培训、云演出、云展览、云故事专栏,从3月15日起又每日上新多项活动,并发动新文艺群体积极参与活动,凝聚共情共鸣,振奋抗疫信心。

春分已过,玉兰花开。经历了两三天短暂降雨降温,上海的气温探底回升。张文宏医生判断,“国内这波疫情处于指数级上升初期,由于发生突然,启动晚、病毒快,目前上海仍处于与病毒的并跑阶段。”

他还说,“这次疫情来得很突然,与其说是冬季还没有过去,还不如说是一次倒春寒,但当我们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和必将到来的春天,又有什么可以畏惧的呢?”

有长期城市治理“绣花”一般精细精准的精神底蕴,有一根根如“绣花针”一样的市民群众积极参与,上海这座承载着更多使命和任务的超大城市,将迎来它生机勃勃的又一个春天。(文/图  余欣闻、胡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