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长三角 > 在人民城市有机体里,看懂上海三层“美”

在人民城市有机体里,看懂上海三层“美”

  人称“魔都”的上海,一直有一些特殊的“魔力”。

  12年前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句话中,“生活”是人的特有体验,“美好”是人的专属感知。作为一座“人民城市”,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属于人民,更是其核心要义。

  “城市是一种特殊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成果。”哲学家对于“城市”的理解,和“魔都”的“魔”字异曲同工——这个字里,透着一股充满底气的自信、一股摄人心魄的魅力、一股让人欣喜的不可思议。

  今年上海两会会场内,“进一步提升上海的城市魅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魔都”到底美在哪儿?如何巩固、提升这种美?

  “淡妆浓抹总相宜”

  “魔都”之美的第一层次,当然是直观的外表,是颜值,美在“淡妆浓抹总相宜”。

  去年最后一天,修建数年的世博文化公园(北区)正式开园,并于2022年元旦迎来市民“打卡热”。这座按“百年大计、世纪精品”要求建设在寸土寸金之地的城市公园里,甚至还开出了本不属于严冬时节的30万株五彩郁金香。

  反季郁金香培育技术来自半年前在“世界级生态岛”崇明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花博会。花开上海,花香不散。同时,“环城生态公园带”和“千座公园”等建设计划让整座城市洋溢着生态之美。

  除了姹紫嫣红,上海还有岸绿水清。“一江一河”要成为“城市的项链、发展的名片和游憩的宝地”,上海按照多年前就已明确的这个要求,持续推进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岸线贯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持续提升‘一江一河’滨水空间品质和功能,推动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南拓北延”。这意味着“贯通”只是第一步,未来“一江一河”两岸还将涌现更多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好去处,公共空间将更开放,生态效应将更显著,景观形象将更宜人。

  这里有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高架,也有历史悠久的石板弄堂、吴侬软语的江南水乡;这里有武康路的精致情调、陆家嘴的气象万千,也有郊野公园里的水上森林、生态岛上的稻田咖啡厅……上海上镜,不用修图、不加滤镜,美在多元,美在浑然天成。

  “为有源头活水来”

  城市是有机体,高效、有序的新陈代谢,才能使之健康。

  “魔都”之美的第二层次,就在于这种内功,特别是内在的要素流动。这是“源头活水”。

  “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上海城市空间格局的再造,不是过往经历的简单延续,也不是既有区域的简单延伸,重中之重就是要素资源的高能级流动。

  除了在空间范畴内流动,上海的城市发展要素资源也在时间范畴内有序流动。“城市更新”,一个时间上的矢量动词,让上海这座城市永葆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再度重申,今年上海将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这是一项庄重的历史性承诺。同时,上海在城市更新中注重延续城市文脉,推进革命旧址遗迹、历史文化风貌区、历史建筑、工业遗存等保护和活化利用,让一砖一瓦、一楼一阁都能映照古今,给予当今乃至未来的城市发展文化滋养。

  除了时间和三维空间,还有“第五维度”里的要素流动:数字化转型。对上海而言,这种转型并不仅是抓住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的“风口”那么简单,而是城市治理的系统性再造、整体性革新,是城市在未来能否掌握发展主动的关键,也是新的魅力之源。

  “一枝一叶总关情”

  人民城市,归根到底是人的城市。为什么可以“总有源头活水来”?是因为这座城市美在初心,美在对民生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是“魔都”之美的第三层次。

  在有些事情上,不遗余力、不计得失、全力以赴、不考虑性价比,却能收获最高的性价比。比如“聚力办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架空线入地和杆箱整治、“美丽街区”建设、公交专用道网络完善、交通拥堵节点改造……这些细微事、小需求容易被城市“高光”遮蔽,却都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得到重视,提出规划。

  在此之前,早餐工程、加装电梯、幼儿托育、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停车难综合治理等多个关乎城市各类群体“痛点”的问题,早已被列入了上海的“民心工程”清单。

  人们总向往“诗和远方”。事实上,诗歌的每一个韵脚、通往远方的每一个步伐,都藏在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里。人文情怀、人本价值取向,应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导向,是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检验各项工作成效的根本指标。

  城市治理,常常不能简单作“技术判断”,更要作“价值判断”。这句话作何解?其实意思很直白:手心手背都是肉,底部头部都要管,小处大处都要着眼。看一座城市的温度、精度,看她能否让人感受暖意、惬意、诗意,其实就体现在老人少爬几层楼、上班族多睡几分钟、出门能多看几朵云少看几根电线等这些“小事”里。

  “城市”“文明”本同源

  作为一座城,无论是外在美、内在美、初心美,最终都能归拢到我们反复提及的四个字:人民城市。这三种美,其实是同一种美。

  “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这是多么有暖意的表述。

  城因人而精美,人因城而精致。“让人在城市也能‘诗意地栖居’”,说的是城内之人,魅力体现为一种凝聚力;打造“令人向往、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说的是城外之人,魅力体现为一种吸引力。

  这让人联想到拉丁文的“civitas”一词——本意为城市,又是西方不少语言文字中“文明”一词的来源。城市兼收并蓄、包罗万象、不断更新,促进了人类社会秩序不断完善。对于这个宏阔的历史进程,上海正在给出自己的注解。(记者 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