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长三角 > 可借鉴的“疫后”校园 境外媒体体验上海复学

可借鉴的“疫后”校园 境外媒体体验上海复学

  “我们很受鼓舞,应该把上海的复学经验介绍给日本广大观众,以便学习借鉴。”经过半天的走访,日本东京电视台的记者这样点评上海返校开学情况。

  5月6日,上海的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开学,豆蔻同窗重聚校园。7日上午,路透社、法新社、朝日新闻等24家境外媒体应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邀请,分两路来到上海中学和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实地走访沪上学生返校开学情况。

  法新社在随后的报道中说,正当欧洲许多国家计划复学,中国提供了一个“疫后”校园生活的思路。

  建校155周年的上海中学历史悠久,在海内外颇具知名度。上中著名的“龙门楼”三楼是高三学生备考的“主战场”,疫情之下校方积极筹备、周到安排,确保了自4月27日起高三学生顺利复学复课。目前学校已推出一系列疫情防控措施,保障其他年级也逐步复学复课。

  如对学生进校的“入门”管理,在递交健康登记表、查验绿色的“健康码”基础上,还采用了红外线无感体温检测设备,确保学生按流程高效通过校门。每幢教学楼内均配置测温系统,对步入教学楼的师生也进行快速无感测温。

  “我们都知道新冠病毒并没有消失,并且应该小心对待。”上海中学高二学生陈庆之对媒体说,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信心,告诉自己艰难的时刻终究会过去。

  “在家这么久,终于见到老师、同学们,真是太开心了!”陈庆之说。香港商报的报道描述,尽管陈同学戴着口罩,从他的肢体语言中能够感受到此刻他的愉悦心情。

  走进上中校园的路透社记者,也感受到了中国学生的这份愉悦。路透社的报道题为《许久不见让复课学子更加开心》。这篇报道说,尽管严格的卫生措施“让学校变得更像医院”,但在家隔离了3个月后重返课堂的上海学生仍然很高兴。

  “以前我们都特别想放假,但这次假期突然变得这么长,我们很想回学校见老师和同学们。”上海中学学生张嘉仪说。

  这家外媒还分析,中国的返校工作举世瞩目。全世界的家长们一边在家痛苦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一边担心将孩子送回学校是否安全。中国正小心摸索,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恢复教学。

  一些记者在“零距离”感受上海校园复学复课后认为,学生回到学校最大的好处很可能在心理健康层面。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说,尽管在全员网课期间,学校的心理指导团队一直在帮助同学们,但这种帮助无法替代学生回到校园与老师、与好友之间见面交流的感受。

  多家日本媒体来到了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并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值得一提的是,这所学校一年级3班的日本籍学生中山岳和四年级3班的中山健兄弟俩现在日本静冈,因疫情防控暂时无法返校复学,当孩子们在家看电视新闻时忽然见到了自己思念的校园,兄弟俩激动地叫出了声。家长把当时的场景拍摄下来,发给了班主任,分享两个孩子高兴的心情与期待返校的心愿。

  中山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目前有43个班级,共1200余名学生。逐步复学期间,中山学校通过晨检、消毒、巡检等手段,严格把关,兼顾防疫与教学。

  按照学校九年一贯制的特点,中山学校实行分年级错时错峰入(放)学。同时在校门和教学楼之间的地面上贴有标识,引导学生合理分流。

  随着天气逐渐炎热,中山学校还制订了空调开启后的室内通风方案,为保证空气流通,每天至少进行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的通风。到访的一家日本媒体表示,“这可以介绍给日本学校参考。”

  中山学校开设的陶艺、绘画等课程也吸引媒体聚焦。日本朝日放送电视台认为,教学进程较缓慢的陶艺课,有助于学生重新回到课业节奏中。

  面对采访,沪上不少学生使用中英文双语回答。流畅的英语表达也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采访结束后,有媒体记者在社交媒体上为这些学生点赞。

  参加此次实地走访的境外媒体来自法国、日本、美国、西班牙、荷兰、英国、新加坡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共24家。媒体对上海市政府新闻办所提供的采访便利也给予肯定。一名美国记者说,看到校园内的实际情况,感到开心、也很放心。(记者 许咏政 胡文嘉 许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