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长三角 > 在全省高居第二的这座长三角城市,为何变得如此尴尬

在全省高居第二的这座长三角城市,为何变得如此尴尬

前方是望尘莫及的合肥,身后则是在2019年跑出全省GDP增速第一的滁州,作为安徽双核城市之一的芜湖还能否守住现有的位次,延续往日的辉煌?

微信截图_20200331203432

芜湖十里江湾

2019年安徽经济成绩单已经放榜。除了关注数据本身,各市经济实力的变化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安徽经济格局重构的猜想。

备受关注的“第三城”竞争依旧激烈,“黑马”滁州不仅一跃从第五站上了第三名,还将与“老二”芜湖的差距缩小到了709.16亿元。

作为安徽发展的双子星,合肥和芜湖一直都是省内两张重要名片。但在强省会的现实背景下,合肥一骑绝尘,与芜湖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前方是望尘莫及的合肥,身后则是在2019年跑出全省GDP增速第一的滁州,双核之一的芜湖还能否守住现有的位次,延续往日的辉煌?

转型升级较慢,新兴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芜湖地处长江中下游,接壤长三角,交通优势明显,天然的长江黄金水道也成就了芜湖港。作为长江水运的第五大港,芜湖港也是安徽省最大的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港,还是国家一类口岸。此外,芜湖还拥有奇瑞、海螺等诸多知名的经济实体,在安徽省的地位举足轻重。

2008年,芜湖经济总量超越安庆,首次跃居全省第二,并成功将这一名次保持至今。

根据前不久发布的2019年经济数据,去年芜湖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18.26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虽然总量还是全省第二名,但新晋“探花”滁州还是以9.7%的增速向多年稳居老二的芜湖宣告了自身实力的不俗。

2月25日,芜湖市统计局发布《2019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指出了芜湖经济发展存在的三大问题。

首先是转型发展的任务依然较重。2019年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速比全省低0.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在全省排第8位。2019年芜湖市服务业增长7.1%,增速比上年回落1.4个百分点,比全省低0.6个百分点。

此外,芜湖市统计局指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仍较困难。去年12月末,全市188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下降企业达650家,占全部企业数的34.6%。196家企业12月份当月产值数据为0元,比11月末增加23家,占比达10.4%。

第三大问题是新开工大项目带动不足。2019年芜湖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361个,同比减少153个,计划总投资下降22.8%,完成投资下降28.4%。其中,5亿元以上项目70个,同比减少19个,计划总投资下降13.4%,完成投资下降14.1%。10亿元以上项目27个,同比减少8个,计划总投资下降10.3%,完成投资下降10.2%。

上述问题是芜湖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结构性短板。2019年3月发布的《中共芜湖市委关于十届省委第五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透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快”的问题此前已经引起了安徽省委巡视组的关注。

芜湖的“尴尬”:与合肥差距逐年拉大

芜湖是皖江城市带上的一颗明珠,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同时又是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而作为省会的合肥,经过多年发展,已经从建国之初的小县城变成了如今的大都市。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交通、金融和商贸中心,全国首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强省会”战略下,合肥开始强势崛起。

1

2019年合肥、芜湖两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澎湃新闻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发布的《安徽统计年鉴》整理出10年间合肥、芜湖两地经济总量和常住人口变化的情况。通过图表可见,2010到2019年的10年间,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GDP,合肥一直领先芜湖,且差距还在逐年拉大。

2019年,合肥的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9409.4亿元,距离踏入万亿俱乐部仅一步之遥,这个数值比芜湖高出了5791.14亿元,是芜湖的两倍多。10年前,合肥与芜湖GDP的差距还只有1592.98亿元。

具体经济指标方面,2019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比芜湖高18.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速合肥比芜湖高0.7个百分点;2019年合肥工业用电量增幅和实绩均高于芜湖;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合肥为3234.5亿元,远高于芜湖的1149.6亿元;财政收入合肥是芜湖的2.3倍;进出口总额合肥是芜湖的3.7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合肥要领先芜湖3340元。

作为安徽第二大城市,芜湖没有拥有与之相匹配的人口和城区面积。

2

近10年来,合肥、芜湖两市GDP、常住人口差距呈现逐年扩大趋势(注:2019年芜湖市常住人口数据暂未发布)

人口增长缓慢也是影响芜湖发展动力的一个重要原因。2018年合肥常住人口达808.74万,而芜湖只有374.82万,相差433.92万。2014-2018的五年间,合肥常住人口增加了39.14万,同期芜湖增加的人口仅为合肥增量的三分之一。澎湃新闻记者查询《芜湖统计年鉴》发现,同样是这五年里,芜湖每年的人口机械增长值都是负数。

人口增长缓慢,房地产市场也难以维系繁荣。根据芜湖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8%,速度较2019年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和2018年同期分别回落1.7、2.2、6.0和9.6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28.7%,同比降低3.3个百分点。2019年,芜湖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499.71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8.7%,速度较2018年同期回落40.0个百分点。

虽然经济总量多年稳居全省第二,但在“三分巢湖”之前,芜湖市区面积只有72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小,空间狭长,城建用地吃紧。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首先就要解决城市规模问题。2011年巢湖市拆分,原属巢湖市的无为县、和县的沈巷镇划归芜湖管辖,为芜湖提供了纵深发展的空间,芜湖也终于从一个临江的带状城市,变身为跨江组团式发展的城市。

为提升城市化水平,继续为城市发展争取空间,芜湖一直在积极推动县以上行政区划调整。2019年2月15日,芜湖市政府网站披露,“根据民政部审核意见,补充完善了无为县撤县设市、芜湖县和繁昌县撤县设区行政区划调整有关论证评估、数据和说明、征求和听取群众意见等申报材料。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已经民政部研究通过后呈报国务院审批。”2019年底,无为撤县设市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安徽省的第九个县级市。

在交通方面,两座城市的差距同样明显。2008年4月18日,合宁高铁开通运营,安徽进入高铁时代。根据国家发改委《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合肥被定位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在“八纵八横”的时代,合肥基本形成“米”字形高铁网络,通达能力大幅提高。

合肥迎来高铁整整7年后,高铁列车才缓缓驶进了芜湖。目前,芜湖站也仅接入了宁安高铁一条高速线路。

芜湖同时处于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中,但现状是芜湖“亲南京,远合肥”。一个“尴尬”的现实或许可以佐证:合肥、芜湖这两座省内双核城市之间至今仍没有高铁通达。而从芜湖站乘高铁到南京南站最快只需38分钟。

半小时的路程,30元出头的单程票价,让“双城生活”变成了现实。高铁缩短的时空距离也放大了南京在就业、医疗、商业等方面对芜湖的虹吸作用。

因为距离的原因,芜湖人飞机出行的跳板地往往也不是合肥新桥机场,而80多公里外的南京禄口机场。

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两座双核城市的发展水平也不均衡。合肥是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拥有中科大、合工大、安徽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和众多省属高校、一般本专科院校。澎湃新闻记者查阅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全国高等学校名单,在安徽全省12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合肥独占了55所,芜湖仅有10所。与合肥相比,芜湖的高校不仅数量上不占优势,实力上更是差距甚远。

“黑马”滁州逆袭,发展紧追芜湖

1年增加1107.3 亿元,增速达9.7%——2019年安徽经济成绩单上杀出了一匹黑马,2018年位列全省经济总量第五名的滁州凭借2909.1亿元的GDP总量冲到了第三,坐上了安徽“第三城”的交椅。

傲人数据的背后,是滁州从2016年便喊出“冲刺全省第三”的决心,更是这座城市在融入南京都市圈和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的积极作为。

因为地缘上的优势,滁州把对接南京江北新区作为参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最现实的途径,通过打造苏滁产业园、滁州高教科创城、滁州经开区原创科技城、来安汊河水岸科技新城,积极呼应江北新区建设。

滁州还组织开展了“对接大江北、建设新滁州”的讨论,在全市上下凝聚共识,提出与南京江北新区实现全面对接、无缝对接、等高对接,推进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

据《滁州日报》报道,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认为,2019年滁州厚植了两大基础,一是项目基础,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类项目加快推进,一是干部基础,干部干事创业的劲头和精气神足。

在GDP之外,2019年滁州市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同样亮眼,2019年滁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居全省第1位;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7%,高于全省5.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较2018年同期前移4位;财政收入357.1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2位,较上2018年同期前移3位;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6%,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

在滁州交出的答卷上,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突破。这正是目前影响芜湖发展并急需破解的难题。

据滁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9年,滁州高新、战新产业取得较快增长。全市高新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0.8个百分点。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3.2%,高于全省战新增速8.3个百分点,战新产业产值占比达33.3%。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超全省平均水平,增速居全省第1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20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3位。

作为原先的“农业大市”,滁州近年来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持续优化。到2019年,滁州一产占比已不足10%,二、三产业发展迅猛,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6:49.1:42.3。

2018年,全省排名第五的滁州GDP与芜湖相差1476.78亿元。到了2019年滁州不仅以2909.1亿元的经济总量超越了阜阳、安庆、马鞍山,跻身全省第三,还将原先的第三名与芜湖的1360亿元差距缩小到了709.16亿元。

举全省之力发展合肥的现实背景下,省内的优势资源往往更倾向于省会。但滁州的经验证明,非省会城市也可以通过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的奋力争先,寻求自身跨越式发展之路。通过产业集聚、项目拉动,原本优势并不明显的滁州跑出了令人惊叹的发展新速度。

“对标经济总量站稳全省第三要求,能快则快、能超则超,奋力争先进位。”2020年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再度显现了“黑马”的雄心。

双核发展,“芜”你不可

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的成员城市,以及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良好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是芜湖多年来屹立安徽经济“第二城”背后雄厚的实力。

未来,跨江发展还大有可为,向东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也充满机遇。今年初发布的《安徽省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行动计划》中,再次提出要强化合肥、芜湖两城“双核”要素集聚力。芜湖市政协专题调研组也建议,芜湖要努力打造安徽第二增长极,形成合肥、芜湖双星闪耀,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辐射全省。

持续推动科技创新、打造新兴产业亦被芜湖市委摆在了突出位置。《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芜湖实施方案方案》提出,芜湖将努力打造长江经济带产业创新中心。参与搭建G60科创走廊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G60科创走廊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建设、制定G60科创走廊工业园区对接总体方案。推动硬X射线、先进光源、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芜湖布局。并在人工智能、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布置一批重大战略项目和基础工程,推动专项成果应用。

作为长三角地区新兴的旅游城市,2013年芜湖明确提出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欢乐城市”的目标,加快推进旅游与文化、科技、工业、农村、商业深度融合发展。如今,芜湖着力打造的主题乐园集群和乡村旅游也吸引了长三角和全国各地的游客。

芜湖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的数据,2018年芜湖共接待国内外各类游客5749.11万人次,其中国内游客5699.54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28.01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1312.74万美元。

融入长三角,就必须实现域内城市间的互联互通。芜湖将提升在交通建设能力方面的不足。据《芜湖日报》报道,芜湖将全面摸排、打通市内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县乡公路、市政道路等城际“断头路”,加快多条高速扩容改造建设。

商合杭高铁开通后,芜湖城区会结束与合肥不通高铁的历史。芜湖将全方位接入国家高铁“八纵八横”主干网,境内会形成普铁和高铁的“双十字交叉”。

而规划目标为皖江区域中心机场、国内一流支线机场的芜宣机场也将于今年底开通运营。

追赶者步步逼近,遥遥领先的合肥眼看就要站上发展的新台阶。此时的芜湖将更加增强忧患意识,在继续追赶合肥的同时,突破发展瓶颈、稳固现有的经济地位。

对于跨级站上“第三城”的滁州,是否会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延续甚至超越现有的成绩?稳定多年的安徽城市经济格局还会不会有新的变化?毫无疑问,接下来安徽的城市发展将更加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