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长三角 > 安徽黄山,立志做杭州、南昌间的第三城

安徽黄山,立志做杭州、南昌间的第三城

  徽州水,连杭昌

  黄山,1988年始作地级政区名,至今仅31年,此前800多年一直称之“徽州”。

  徽州,地处东南丘陵北部,皖浙赣交汇处高地,是钱塘江水系和鄱阳湖水系东北片的发源地。

  历史上,经徽商努力,新安-钱塘连通了徽杭商贸,徽商助力杭州经济,至今胡雪岩故居端坐杭州闹市即是明证,以杭州为中转,北上苏鲁,西入豫陕,并经沿海港口融入世界市场,形成徽杭水道,与徽杭古道共同构建徽杭水陆商道体系。

  其实,放射状的徽州诸水,均是徽商商道,联接饶州(今上饶)和南昌(鄱阳湖)的徽饶水道,是两地重要商贸通道,与徽杭水道齐名,因祁门的昌江,婺源的乐安江,祁红得以经鄱赣发达的水陆交通网,南下两广,西进两湖和川滇,加速沿线城镇发展,“无徽不成镇”不是虚名。

  新安江、昌江、乐安江等水系连通了徽州与南昌(鄱阳湖)周边和杭州周边,促进了与两地的经济和文化往来,也为杭昌间联系提供了媒介机遇。

  正如《休宁县志》记载“徽民寄命于商。而商之通于徽者取道有二:一从饶州鄱、浮,一从浙省杭、严,皆壤地相邻,溪流一线,小舟如叶,鱼贯尾衔,昼夜不息”。

  由此,徽州惊现活路,徽商就此孕育,宋元展露,明清称雄。

  徽商持续反哺桑梓,具有典型徽州地域特色的民居、村落、城镇兴起不坠,催生了教育、园林、医学、哲学、菜系等发展,徽文化就此奠定。

  今天的歙县古城、西递宏村、棠樾牌坊群、屯溪老街,以及众多水口园林、堰口古坝、古桥亭廊,还有静卧徽州典籍,依存徽民心中的百样非遗,更加构成徽文化的丰满之身,博大之躯。

黄山与杭昌山水城镇略图(朱跃武制)

  黄山之惑

  古徽州,今黄山,山水形胜,文化荟萃,两处世界遗产,一处世界地质公园,两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古都大城者,国内城市难出其右,作为著名旅游城市,还有三处国家5A级景区,排名全国第六,而国、省级文化和自然遗产更是不胜枚举。

  但黄山实力,现实骨感,拥山水精粹,纳天地精华,却长期低位徘徊,黄山发展之惑,难得其解?

  黄山之惑,首先是定位之惑。

  省市对黄山市的定位期待基本是区域中心,从皖南中心城市到皖浙赣交汇区域中心城市,这是前互联网时代的思维,互联互通,圈群发展的今天,囿于一地,零和博弈的老大心态与时代似有渐行渐远之势。简言之位置何在?

  其次是路径之惑。

  拙文《宁杭角逐,皖南醒来》(点击详见)提出:“工业化时代,皖南成绩不理想,不是不努力,是优势未发挥,面对沪宁杭后工业时代的发展需求,以满足美好生活为目标的期待,皖南资源禀赋的价值第一次成为竞争引擎”。黄山作为“典型”的皖南城市,一味以短板追求别人长板的工业化,城镇化,实践证明,不太理想。那么,路在何方?

  再次是盛名之惑,也可称资源之惑。

  徽文化的魅力,徽山水的美力,世界夸赞。然而,具有垄断价值的文化和生态似乎未给黄山带来多少真金白银。新安江的一江碧水,从临省只能换来一年两、三亿的补贴。传承文化、保护生态,是否有用?资源何用?没有财气的名气,价值几何?这些疑问或已是黄山人的心底共鸣。

  最后是压力之惑。

  黄山上下,压力颇大,勿论富邻杭州,仅视省内,黄山GDP长期倒数,近年来,似有稳居末位之虞。依靠文化和生态优势,发展文化旅游业,也未实现地域竞争力上扬,迷茫之下,压力何解?现实中,似乎又回到“工业化”老路,黄山市高新区,歙县开发区的产业结构似乎印证了地域焦虑。

  黄山名,“字”带“徽黄”

  中国地级市,强势存在,弱势身份,于宪法,名不正言不顺,其实力高不可攀时,堪比一省;弱不禁风时,不及一县。

  黄山,其中一员,与诸多地级市同命运,也难抵东部一县,然黄山名“字”带“徽黄”,细思有五:

  徽商是黄山人的自豪和自信,其精神应成为自强自立的信仰,其内涵是打破士农工商的传统认知,突破常规,以生存和发展为第一要务,拼搏强大。

  当下,多元化的时代趋势下,创新创造匹配徽商精神,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各地特色发展的重要信条,贵州大数据、德清乡村旅游、横店影视,应是黄山的榜样激励。

  而资源禀赋,无需赘言,是黄山定位和路径审视的硬核支撑,金银生态是城市当下,厚重文化是城市未来,世界价值、国际高度,于黄山绝不是孤芳自赏、更不会孤掌难鸣。

  然而,要转化黄山资源的价值优势,离不开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级平台,贡献长三角责任担当的黄山作为,黄山人需要徽商的精明。

  虽无长三角城籍,但深度融杭正在力行,加之,“南昌大都市圈”也已圈近家门,昌景黄高铁飞驰350指日可待,那么,杭圈中的黄山,与南昌互为机会,不是痴人说梦。

  杭昌间,第三城

  “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40年后,有了新意——是“黄山”,而不仅是黄“山”。

  第一,以杭州和南昌间第三城为目标定位,以皖南门户城市担负省内责任。

  杭州和南昌各自强省会战略需要黄山。杭州经黄山强化影响赣东北,南昌大都市圈更需开辟东北向发展通道,借黄山联动杭州和长三角。

  随着昌景黄高铁的推进,加之既有的杭黄高铁,杭昌高铁第二通道将会形成,杭州和南昌的各自愿景更近现实。

  与沪昆高铁杭昌段的现代工业经济带相比,串联文化和生态高地的杭黄昌高铁沿线,山水秀美,文化深远,世界品质,霸气呈现,工业时代默默无闻,生态经济是出路和未来,这也非常适合黄山。

  现实中,与景德镇相比,黄山综合力占上风,如此,黄山果断定位杭昌间生态经济带第三城,前景乐观,作为面向浙赣及海峡西岸和大湾区的黄山,自然是皖南门户城市,与“皖南中心城市”的芜湖错位向前(点击详见《芜湖进位,鼎足合宁》)。

杭黄昌生态文旅经济成长带(朱跃武制)

  第二,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当为路径抉择。

  未来,需以区域一体和城市群、都市圈为背景和应对,紧密对接周边强省会战略,杭昌远联合,景(德镇)衢(州)近互动,实现区域协同。

  在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的引领下,着眼高质量发展和美好生活满足,挖掘文化和生态优势,发展文化旅游、度假休闲和养老养生为主的旅居产业,并完善支撑旅居产业链的现代农业和战新产业,最终发展面向长三角的高品质现代生活服务业。

  还要早日实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突破,发展旅游产业开发区,打造“品质生活之城”,应是黄山的希望之举。

  与此同时,夯实黄景(婺)黄高速通道和生态产业廊道,结合旅游谋划市域轨道交通,优化杭建(德)黄、杭临(安)黄综合交通文旅廊道;做强屯溪、徽州(区)主城区,提高主城区生活和旅居舒适度和文化性,并收纳歙县和休宁;还要从生态经济规律出发,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以此提升城市能级,实现人口和人才吸引,尽快弥补黄山常住人口不足,进而引智留智,用智造智,实现生态经济的智力保障。

  第三,将绿水青山的美丽生态变成金山银山的美好生活。

  以新安江水系和黄山山脉为代表的绿水青山,是黄山肩负本地和周边生态安全和生存安全的生命之源,而实现高层次生态产品的供给和交易,或是绿水青山变现的不二选择,更是迫在眉睫。

  在宏观生态安全保护基础上,政府需考虑何种方式引入市场力量,将黄山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利好。

  大好河山处处有之,而黄山生态的现实优势是近邻长三角品质生活对优质生态的追求,况且沪杭黄、宁宣黄,以及昌景黄的快捷进入性的助力,于此全方位考察黄山生态的价值产品就有了底气。

  以此出发,空气、水、土壤、星空,这是长三角最基本的生态需求。此外将音体美融合生态,将立刻升华音体美的水准,自驾,探险等正是黄山生态优势和长三角需求趋势的完美契合,“徽州十道”自驾游产品正是先行实践。还有黄山山水生态,与南昌大湖生态可以互补合作,错位一体。

  当然生态与文化旅游结合也是出路之一,全域旅游最“全域”的应是生态的全域,可见全域旅游是黄山经济社会发展一条可探索的道路,黄山应成为国家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的主角之一,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黄山更应当仁不让。

  第四,因应未来,实现徽文化的时代再造和价值服务。

  张明敏的“长江、长城,黄山、黄河”,这是黄山文化的国家高度和民族象征,黄山需要发力,其实黄帝之山本身就是民族高度,不应忽视。据此,推动黄山东亚文化之都的申请,可得希望。

  而对于徽州之名的恢复,徽州地域的统一,笔者认为黄山上下勿需口舌之力,因文化竞争力、黄山(市)号召力、行政分割力三大阻力存在,绩溪和婺源近期回归徽州较难,况且,现实中黄山徽文化的文化势能尚未转化成有效的发展动能,黄山GDP排位不佳,也是对徽文化的责难。

  另一方面看,对于徽文化,黄山或要有全新思路,与其耿耿于怀行政上的统一,不如因应时代,思虑“黄山徽”如何与“宣城徽”和“上饶徽”面向未来,长期共存,协作应对,将有利于徽文化的开放和传承,这何尝不是“徽州”的一种回归呢?!

  此外,当下徽州研究似乎集中于“是什么”、“有什么”的阶段,而如何古为今用、怎么实操转化则论及不多,此种状况于徽文化振兴未必有益。

  需要强调的是徽文化旅游想象和努力的空间很大。现实中,徽州古村落旅游,似有千村一面之趋势,导游讲解于游客而言几乎是千篇一律。如若将古村落作为“舞台”,侧重徽文化体系某一方面,如徽菜、文献、盆景、医学的新意融入,产品策划,达到可听、看懂、好玩的效果,或许可得市场欢心。

  经济实力是最张扬的文化力,黄山稳居杭昌探花之际,即是“徽州”回归之时。